
易速宝
一、近日,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训练策略迎来重大转变。据BusinessInsider报道,特斯拉已放弃传统动作捕捉方案,转而采用纯摄像头数据采集方式,通过雇佣数据采集员重复执行家务动作(如拿杯子、擦桌子、拉窗帘等)来构建训练数据集。在长达8小时的轮班中,每名员工需佩戴头盔和背包搭载的约5台摄像头,收集至少4小时可用视频素材。这一变革发生在Optimus项目负责人米兰·科瓦奇离职后,特斯拉向数据采集团队明确表示:“如果不使用动作捕捉服,数据采集的规模会更大。”
二、摄像头数据采集
1.摄像头数据采集是通过多视角视觉系统记录人类动作序列,并从中提取运动轨迹和行为模式的方法。在特斯拉的实施方案中,数据采集员需在真实环境中执行特定任务,周围环境摄像头与可穿戴设备共同构成采集网络。这种方案本质上是将人类运动转化为二维图像序列,再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重构为三维运动数据。
2.其技术核心在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(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时空建模网络)从视频流中解析关节运动、物体交互和环境上下文。与传统方法相比,这种方案更注重场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,能够捕捉到光照变化、物体遮挡、背景干扰等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因素。
三、动作捕捉数据采集
1.动作捕捉数据采集是机器人训练领域的经典方法,通常通过在人体关键点放置标记点或使用惯性测量单元(IMU)来精确记录运动轨迹。这种技术能提供毫米级精度的骨骼运动数据,包括关节角度、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参数。
2.传统动捕系统分为光学、惯性和机械式等多种类型,共同特点是需要专用硬件和受控环境。数据产出是结构化的三维坐标序列,可直接用于机器人逆运动学计算和轨迹规划。这种方法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色,但难以扩展到复杂多变的真实场景。
四、两种采集方式的优劣对比
1.数据质量维度:
•动作捕捉提供的是“干净”的量化数据,噪声水平低,可直接用于物理引擎仿真。其数据格式统一,便于模型训练,但可能过度简化真实世界的复杂性。摄像头采集则产生“原始”的视觉数据,包含丰富的环境信息,但需要复杂的预处理pipeline,且易受视角限制、遮挡和光照条件影响。
2.成本与可扩展性:
•动捕系统单套设备成本可达数十万至数百万人民币,且每个采集环境都需要专门校准。相比之下,摄像头方案硬件成本低廉,普通工业摄像头即可满足需求,但人力成本显著增加。特斯拉的数据采集团队鼎盛时期超过100人,按8小时轮班计算,人力投入远超设备投入。
3.部署灵活性:
•动捕系统通常局限于实验室环境,难以在家庭、工厂等真实场景中快速部署。摄像头系统则具有天然的环境适应性,可在任何地点快速搭建采集系统,这正是特斯拉选择转向的关键因素——为实现马斯克年产100万台Optimus的目标,必须解决数据采集的规模化问题。
4.数据泛化能力:
•动捕数据虽然精确,但环境多样性不足,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。摄像头数据直接来自真实场景易速宝,包含大量噪声和变化因素,训练出的模型可能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。然而,这也对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,需要从“有噪声”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。
5.员工负担与伦理考量:
•动捕采集对操作人员负担较小,通常只需短时间执行标准化动作。而特斯拉的摄像头采集方案要求员工长时间负重(头盔和背包设备),导致身体损伤风险增加。这种“人力密集型”数据采集模式在规模化过程中可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。
五、对家庭用户使用机器人的实际影响
•数据采集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家庭机器人的性能表现和用户体验:
1.任务执行精度:
•基于动捕训练的机器人在结构化环境中表现优异,能精准完成拿取物品、行走等任务。但在家庭非结构化环境中,可能因环境变化而失效。摄像头训练的机器人虽然初始精度较低,但通过暴露于多样环境,最终可能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。
2.成本传导效应:
•动捕方案的高成本最终会体现在机器人售价上,限制产品普及。摄像头方案虽然前期人力投入大,但规模化后边际成本递减,有望降低终端价格。马斯克宣称Optimus未来将占特斯拉价值的80%,这一野心必须建立在价格可接受的消费级产品基础上。
3.场景适应能力:
•家庭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特点。动捕数据训练的机器人难以应对未见过的家居布局和物体摆放方式。摄像头采集自真实家居环境的数据包含更多元的空间配置,使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需求。
4.安全性与可靠性:
•动捕数据提供的精确运动轨迹有助于确保机器人运动的安全性,避免碰撞和意外。摄像头数据训练的机器人可能因视觉误判而产生风险,但也因接触更多边缘案例而学会处理复杂情况。
5.交互自然度:
•摄像头采集的人类动作包含更多细微的社交线索和适应行为,使机器人交互更加自然。动捕数据往往过滤掉了这些“非必要”细节,导致机器人行为显得机械和僵硬。
六、国内机器人企业采集方法应用现状
1.国内机器人产业在数据采集策略上呈现出“虚实结合”的鲜明特色。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在全国8个省市部署了虚实结合的训练场,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。
2.在真实数据采集方面,国内企业平衡了成本与质量的考量:一方面保留动捕系统用于核心动作的精标定,如平衡控制、精细操作等关键技能;另一方面大规模部署摄像头系统收集场景数据,特别是在家庭环境模拟场景中。
3.仿真数据在国内应用中占据更大比重,这既源于成本考量,也受限于真实数据采集基础设施的不足。国内企业通过高精度物理引擎生成合成数据,再与有限的真实数据融合,构建混合数据集。这种方法短期内降低了研发成本,但长期可能制约模型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。
4.值得注意的是,国内数据采集系统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过24亿美元,2026年达25.1亿美元,至2035年将增长至39.8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约5.2%。这一增长动力部分来自企业对高质量训练数据的迫切需求。
七、未来发展趋势
1.数据采集AI化:
•传统人工数据采集将逐步被自动化系统取代。特斯拉已开始使用自研世界模型训练Optimus,通过生成式AI创造合成数据,减少对物理采集的依赖。这种“AI训练AI”的模式有望解决数据采集的规模瓶颈。
2.虚实边界模糊化:
•高质量物理仿真引擎的发展使仿真数据越来越接近真实数据。同时,增量学习和领域自适应技术的进步,使模型能够将在仿真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迁移到真实世界。
3.多模态融合深化:
•未来的数据采集将不再局限于视觉或运动数据,而是整合触觉、力觉、声音等多模态信息。这种融合对家庭机器人尤为重要,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综合多种感官信息完成任务。
4.个性化数据采集:
•随着机器人进入家庭,数据采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。通过联邦学习等技术,机器人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,从多个家庭环境中持续学习,不断优化个性化服务能力。
5.伦理与规范演进:
•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人力负担和隐私问题将引发更多关注。业界正在开发无标记、非侵入式的数据采集方案,平衡技术需求与人文关怀。
八、特斯拉Optimus从动捕向摄像头数据采集的战略转向,反映了机器人行业从精确性向泛化能力的技术范式转移。对于国内厂商而言,盲目追随任何一种路径都非明智之举,而应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定位,制定差异化的数据策略。在家庭机器人即将商业化的前夜,数据采集方法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路线的竞争。动捕提供的是“已知世界”的精确解,摄像头探索的是“未知世界”的近似解。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巧妙平衡数据质量、成本结构和泛化能力的企业。
九、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和专业分析易速宝,数据来源包括BusinessInsider、Research Nester、《机器人4S店.中国》等行业报告,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技术决策建议。作者力求但不保证所有信息完全准确,读者应自行核实关键信息。
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